“先割肉、后卖身”日本百年东芝退市、彻底破产。幕后黑手是谁?

“先割肉、后卖身”日本百年东芝退市、彻底破产。幕后黑手是谁?

在中秋节假期的报道中,我们看到了东芝的最终结局——这家成立于1875年、拥有148年历史的企业,将被“日本产业合作伙伴”(JIP)私募股权公司收购,并在下月退市,彻底从东京证券交易所消失。东芝从一家高科技巨头沦为一个被收购的对象,其百年历史也宣告结束。

东芝的辉煌曾经是日本工业的代表。它不仅是日本第一个生产灯泡、洗衣机、冰箱、电视机、电饭煲、笔记本电脑的公司,更曾长时间占据全球市场第一的位置。这一切曾展现了东芝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强大技术实力。

从辉煌到衰退:美国的打压与日本泡沫经济

上世纪80年代初,凭借强大的半导体技术,日本的经济实力快速攀升,一度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半导体市场的领导者。美国的科技企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且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带来了巨额贸易逆差。这种经济压力促使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并最终为日本经济的衰退埋下了伏笔。

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当某个国家的GDP接近美国的70%时,美国便会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打压,确保其全球经济霸主地位不被威胁。英国、欧盟、前苏联等都曾经历过类似的命运。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问题,1985年,美国与英国、法国、西德以及日本五国在纽约广场酒店签订了广场协议,旨在通过货币干预使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从而平衡美国的贸易逆差。这一协议引发了日元的急剧升值,也直接催生了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

泡沫经济的恶果:日本深陷经济泥潭

当时,日本人兴奋地享受着短暂的“暴富”快感,但随之而来的是更为严重的后果。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急忙采取紧缩政策,但已经为时过晚。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股价和地价暴跌,银行坏账激增,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日本的经济因此倒退了十年。经济学家估计,日本因泡沫经济付出的代价超过了6万亿美元。银行系统的崩溃、市场的萎缩以及产业的转型都让日本制造业逐渐失去其曾经的辉煌。

中国崛起:与日本不同的道路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曾经令中国人艳羡的日本电器不再耀眼。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高质量制造逐渐崭露头角,走向了全球。中国制造业不仅在国内迅速发展,也成功地进入了全球市场,成为无数家庭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一部分。强劲的制造业动力推动了全球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

中国如何避免重蹈日本覆辙

面对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教训,中国提前布置了应对措施,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来避免经济过热和泡沫化。通过加强房地产调控、推进共同富裕理念、完善财税管理和银行监管等一系列措施,中国成功避免了日本曾经走过的老路。同时,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国家,其强大的战略纵深和多元化的工业基础,不仅为国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