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是演义中最猛的武将,公孙瓒战不过情有可原,那么他对上文丑时,又是怎样的结果呢?这一次他又败了,在与文丑交战了不到十个回合之后,公孙瓒“抵挡不住,败阵而走”,被文丑追杀的好不狼狈,只见他“弓箭尽落,头盔堕地;披发纵马,奔转山坡”,还好此次他与上次一样幸运,又有一人出现,救了他的性命,这个人正是赵云。得知这两战的结果之后,大多数人都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公孙瓒明明武艺不精,为什么这么喜欢上阵单挑呢?小编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的。
一、公孙瓒手下无可战之人
公孙瓒虽然是一方诸侯,他手下的大将,能力却非常弱,这一点从他与袁绍的战争中就可以看出。当公孙瓒单挑文丑失败之后,遭到了文丑的追杀,这时他手下的四员大将一起迎战文丑,结果文丑枪起处,其中一人直接被挑于马下,另外三人则被吓跑了。到了第二天再战的时候,被他委以重任的严纲,也被袁绍部下麴义一刀斩于马下。率领着这样一群属下,公孙瓒在遇上比较勇武的敌将时,除了亲自上阵,好像也没有其他选择。他摩下唯一一个拿得出手的名将赵云,也是他单挑文丑之后,才出现的。
二、缺乏统领全局的能力,只会逞匹夫之勇
公孙瓒是武将出身,习惯了在战场上拼杀,成为一方诸侯之后,他没能摆正自己的定位,不但无力统筹全局,还改不了亲自上阵拼杀的本能。所以当遇上敌将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的冲了上去,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可以派部下前去迎战。
三、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在演义中,大多数武将在了解对手的实力之前,有一种迷之自信,例如俞涉、潘凤等人,误以为自己能斩华雄,赵云单骑救主的时候,一个个无名小将前去送死等等。同是武将出身,且很少与名将交手的公孙瓒自然也无法免俗,他以为自己就算不能完胜对方,最起码也有一战之力,所以他毫不犹豫的战了。真正交手之后,他才意识到了自己与对方的差距,可这时已经晚了。
四、性格争强好胜,好出风头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做为一个武将,公孙瓒自然是争强好胜的。面对吕布的搦战,八路诸侯都束手无策,曹操提出会齐十八路人马,共议良策。这个时候,公孙瓒心里非常不服,他想亲自会一会吕布,看看这个人到底有多厉害。毕竟之前让诸侯尽皆失色的华雄,就是被关羽一刀斩于马下的。可是他忘了,他不是关羽,而吕布也不是华雄。所以他风头没出成,反而差点丧命。
到了迎战文丑的时候,袁绍问道:“谁可擒之?”这个被擒的对象,指的就是公孙瓒,公孙瓒直接策马而出,迎战文丑,即有向袁绍示威的意味,毕竟袁绍不敢亲自出马与他一战;也有在自己属下面前出风头,树立威信的意味在内。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公孙瓒作为一方诸侯,却屡屡亲自上阵,并非因为他武艺超群,也不只是因为他的性格存在弱点,或没有自知之明,还因为他手下无人可用,这一点是最无可奈何的。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演义》一书,作者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