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 | 光绪帝御赐“福庇西南”匾额
推开历史的大门,由青石板铺建的老城墙,沿着倚邦老街的“龙脊背”,直通普洱府;土司专用道的两旁商铺相连,运送贡茶的人马络绎不绝,人声鼎沸,仿佛每一处的古碑都在向人们诉说着这里繁荣的辉煌。
倚邦,曾经是版纳的“治所之地”,是滇藏茶马古道的起始站,也是古六大山头的“经济中心”。
图 | 倚邦老街
从明代开始,倚邦的茶事发展便十分迅速。一直到清朝雍正、乾隆年间,倚邦作为贡茶原料之首选之地,大量的茶商和茶客涌入其中,昔日的倚邦老街茶庄商号林立,客商茶农往来云集,马帮铃声不断,一派喧闹繁荣。
清朝末年,倚邦茶不仅作为贡茶,还作为极受欢迎的贸易商品 远销缅甸、印度、欧洲等地区。
图 | 清代茶马古道运送货物的“背夫”
然而,物有兴衰、盛极必反。接连遭受了封建统治覆灭、朝代更迭、疫病流行、抗日战争、攸乐起义战火的波及的倚邦,大片茶园被毁,辉煌散尽,难以重振。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末,倚邦古茶山恢复制茶产业,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的极佳的茶叶品质,以及昔日的贡茶之名,逐渐从沉寂中苏醒。
图 | 倚邦青石板路
在当今大叶种盛行的普洱茶界,倚邦所产的茶可以称得上是 特立独行。
倚邦现存的古树茶园中,茶树种类以大叶种茶和中小叶种茶混生为主。也正是这独特的原因,造就了倚邦茶兼具大叶种滋味厚重,以及小叶种高香馥郁的独特口感。
清代·张泓在《滇南新语》中所言“ 味淡香如荷”,即是对倚邦茶最为贴切的诠释。
由于山头海拔落差大,且倚邦古树茶大多野生野长于原始密林间,故有香高悠长,苦涩味轻,回甘爽口,杯底花蜜香持久不散的特点。倚邦茶,不仅是皇家贡茶原料的首选,也是茶客、茶商推崇备至之佳品。
说到倚邦,总绕不开一个话题:贡茶。
倚邦古茶山茶事历史已久,所产的 曼松茶更是以明清两代的皇贡茶的身份名满天下。
图 | 清代倚邦茶事碑
倚邦古茶山的兴旺,离不开当时清朝社会大环境的稳定。
清乾隆年间,倚邦土司曹当斋将云贵总督亲署的茶叶管理条例刻在倚邦石碑上告示商民,引导茶商茶农们遵章守法。当时的倚邦茶山人口已达九万人之多,是茶事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图 | 倚邦茶叶管理条例石碑
在乾隆皇帝的统治下,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力增强,边陲无战乱侵扰,人民生活富足。乾隆皇帝也曾多次表彰倚邦土司曹氏家族,表达对西南茶事的关心。而后在曹氏家族的有序管理下,古六大茶山民族和睦、商民乐业,茶事兴盛之势持续近百年之久。
图 | 乾隆皇帝御用“旅行茶具”
倚邦的曼松茶成为贡茶首选,其优势有二。
其一,倚邦曼松小叶种茶,叶小芽细,品质优于沿海小叶种茶,香气优于其他五大茶山的大叶种茶。更形象的是它在冲泡时茶尖朝上,根茎朝下垂直,具有万众朝贺之势,故为贡茶首选。
图 | 曼松贡茶鲜叶
其二,曼松茶比较适合北方人的口味。倚邦茶山因贡茶而名声远播,促进了当地茶叶的产销,倚邦古茶山年产茶叶1000担,畅销省内外,还远销到越南、香港等地。民间有“ 吃曼松看倚邦”之说。
图 | 原始密林中的曼松贡茶园
明成化年间,倚邦山象明乡所产的曼松茶因品质口感俱佳,加之冲泡时能“站立不倒”,被地方官员选中作为贡品进献给朝廷。宪宗皇帝对此茶赞不绝口,随即将曼松钦定为皇室御用贡茶。
而后一直延续到清朝,曼松都是以皇家贡茶的身份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图 | 清朝《普洱府志》对贡茶的记载
据清朝《普洱府志》:“清雍正十三年,普洱茶由倚邦土千总负责采办, 定倚邦山曼松所产之茶为贡茶,年解贡茶百担”。
图 | 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普洱金瓜贡茶
现今,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和浙江中国茶叶研究所之中,还保留着光绪年间进贡的,以曼松为原料制作的“金瓜人头”普洱茶。 是除了史料记载外,以实物留存的唯一贡茶。
可见,不论是从茶叶的品质还是历史的角度来看,曼松贡茶,即是倚邦所产的普洱茶最佳的代表。
图 | 则道挂牌保护的曼松古树
则道在恢复曼松贡茶山13年间,陆续把发现的327棵曼松古树进行挂牌保护,目前曼松茶山经过悉心照料,已逐渐回归到茶人眼中。倚邦这座茶叶重镇,又重受世人瞩目,以能够喝上一泡真正的曼松贡茶为荣。
“走遍千山万水,醉在倚邦茶香”
倚邦,是曼松贡茶的故乡,
是与则道结下十三年不解之缘的山头
也是我们本次古六大茶山之旅的最后一站
点击蓝字,回顾古六大茶山之旅精彩内容:
那么,
六山之中 哪一座山头的茶是你的最爱呢?
欢迎在留言区评论和大家探讨~
饮路之艰
饮山之险
饮峰之高
饮茶之上
5月 ,遇见古六,遇见贡茶之巅
进入【云南则道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官方商城】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