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明朝政府难道对起义军的壮大束手无策吗?实际上,起初的确是这样。因为最初的起义队伍规模较小,战斗力较弱,主要以劫掠粮草为主,队伍松散,战斗力差,起义军一旦失败便会四散逃跑。因此,明朝当时对这些起义者并没有采取过于激烈的应对措施,认为这些小规模的义军并不会对政权构成太大威胁。
然而,随着各地起义迅速扩展,局势变得越来越复杂,明廷开始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此时,明朝采取了三种主要的策略来应对农民起义。
第一阶段:崇祯的“招抚”政策
天启七年,明朝为应对起义,首先启用了左副都御史杨鹤,任命他为三边总制,负责镇压起义。杨鹤到任前,陕西官府已经对起义军进行了初步镇压,很多义军头领被官军剿杀,比如白水王二就被明陕西商洛道刘应遇所剿。
当时,虽然起义军屡遭官军打击,但由于当地饥民不断加入起义,农民的怒火始终没有熄灭。杨鹤到任后,看到陕西灾情严重,认为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已无法解决问题。更为紧急的是,皇太极的后金军正在逼近京师,导致明朝政府不得不调动大量边兵进入京师维稳。杨鹤便向崇祯提出了“抚为主,剿为辅”的政策,主张通过招抚来化解起义。
在杨鹤的努力下,一些起义军头领确实放下了武器,选择投降,回家安置,政府还为他们提供了安置费。可是,这些农民的困苦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短期的安置并未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很快,这些原本投降的农民又重新走上了起义的道路。
其中,一些在投降后仍被杀害的起义首领,进一步加深了农民对官府的不信任。例如,宁夏总兵杜文焕便因其暴力手段而加剧了民众的反感。在此背景下,杨鹤所主导的招抚政策逐渐破产。曾经投降的“神一魁”又举旗反叛,占领了陕西北部重镇宁塞,这标志着崇祯朝的“招抚”政策彻底失败。
第二阶段:洪承畴的“进剿”政策
杨鹤被罢免后,崇祯任命洪承畴接替杨鹤,成为三边总制,继续进行平叛。洪承畴并没有延续前期的“抚为主”的政策,而是采取了强硬的进剿战略。此时,后金的威胁暂时解除,崇祯决定全力平定农民起义。
1632年春,洪承畴带领五路大军全面进攻陕西起义军。经过一场在庆阳西壕的大战,起义军大败,陕西境内的义军几乎被镇压。但随着明军的镇压,起义军并没有完全消失,他们开始向周边地区扩展。特别是山西、豫北、畿南等地也相继爆发起义,明廷面临着“日剿日益”的困境。即便明朝调动了大量兵力来进行围剿,起义军却通过灵活的游击战术,屡屡突破围剿网。
第三阶段:杨嗣昌的“十面网”战略
崇祯政府终于意识到,仅仅依靠进剿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起义军的生存空间不断扩大。于是,崇祯决定采取更为精密的“十面网”围剿计划。杨鹤之子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他提出了“四正六隅十面网”的战略布局,将起义地区分为四个主战区和六个协防区,进行多方位的围剿。
在这一战略下,起义军一度遭遇了严重的打击,李自成和张献忠的部队分别在渭南潼关遭遇了明军的伏击,李自成仅带少数人逃脱,而张献忠则被招降。然而,就在这时,清兵再度南下,明军被迫调动大批兵力去防守京师,导致对起义军的围剿出现空档,给了李自成再次扩展的机会。
总结:明廷的失败与农民起义的成功
从明朝的应对策略可以看出几个问题:首先,明朝在两线作战的情况下,疲于应对外敌和内乱,导致了战力的分散;其次,政府在“剿抚”政策上缺乏统一,剿与抚的界限模糊,导致民众信任崩溃;最为致命的是,明朝未能有效解决深层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在天灾频发和民生困苦的背景下,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赈灾措施,反而不断加重赋税,导致民心丧失。
李自成的成功,正是依靠了“均田免赋”这一口号,成功赢得了百姓的支持。这使得农民起义队伍逐渐壮大,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可以说,明朝走到失去民心的这一步,不仅仅是崇祯一朝的失误,更是整个政权长期不作为的结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