荸荠大量上市,医生提醒:这5类人最好少吃,吃荸荠的禁忌要了解

荸荠大量上市,医生提醒:这5类人最好少吃,吃荸荠的禁忌要了解

“荸荠虽好,但不是人人适合吃。”

这个看似养生的秋令美食,其实有不少隐形“禁区”。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拆解:为什么荸荠吃错了会出问题?哪些人群最好少吃?如何吃才养生不伤身?

荸荠清脆生津,却可能是“寒气入体”的导火索?专家说真相

荸荠,又名马蹄,是典型的“药食同源”植物。

中医认为它“味甘性寒、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常用于调理秋季燥热、口干舌燥、消化不良等问题。

但在现代营养学角度,它还有这些被人忽略的特性:

高淀粉+高水分组合:100g荸荠中约含有20g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同时含水高达80%,吃多易引发肠道胀气、腹泻。

富含抗营养因子:生荸荠中含有一定量的淀粉酶抑制剂、草酸钙结晶,不经加热处理,可能影响胃蛋白酶活性,加重脾胃负担。

表皮易附寄生虫卵和细菌:如不彻底清洗,或简单削皮就生吃,有较高风险引起肠道感染。

一项2022年发表于《食品安全导刊》的研究指出:生吃未处理干净的荸荠,是秋冬季节引发细菌性肠炎的高风险行为之一。

所以别再以为“清甜爽口就是无害”,尤其在天气转凉、人体阳气减弱的时节,寒性食物吃多了,正是慢病复发的“催化剂”。

如果你属于这5类人,建议荸荠“少吃或慎吃”

医生特别提醒,有5类人群在面对荸荠时,要格外留心:

肠胃虚弱、脾胃寒湿者

荸荠性寒,容易损伤脾阳,特别是饭后立即吃、空腹吃、生吃大量,极易出现腹泻、腹痛、胃胀等反应。

糖尿病患者

荸荠中的淀粉含量不低,每100g荸荠约含有20g可消化碳水,血糖生成指数中等偏高。

一次吃多,会引起血糖波动,尤其是煮熟后糖分释放更快。

慢性肾病患者

荸荠中的钾元素较高,肾功能减退者不易排出过多钾离子,可能诱发高钾血症,影响心脏健康。

腹泻、消化道疾病正在发作期的人

荸荠寒凉生冷,会刺激肠道蠕动、加重炎症反应,延长病程。

这类人群应完全避免食用荸荠,尤其是未经加热的。

孕妇、哺乳期女性

怀孕期间女性体质趋于偏寒,加上胎儿对母体肠胃负担加重,吃寒性食物容易引起宫寒、肠胃不适或奶量减少。

医生表示:“荸荠不是毒物,但它有‘性格’。吃得对是养生,吃错了反而拖垮身体。”

正确吃荸荠,这3种方式更养生,还能降低寒凉副作用

如果你不属于上述五类人群,想吃荸荠解解秋燥,也是可以的。

但吃法很关键——医生建议这3种“温和吃法”,让你吃得更安心:

1. 熟吃替代生吃:热水焯煮5分钟,杀菌又降寒性

建议将荸荠削皮后用沸水煮3~5分钟,再凉拌或煮粥,不仅杀菌,还能降低寒性和草酸含量,更适合中老年人体质。

2. 和温补食材搭配:比如银耳、百合、红枣

用荸荠炖银耳百合羹,不仅提升口感,还能中和其寒凉属性,增强润肺养胃作用,对秋季口干、咽喉不适者尤为适合。

3. 小量分次,不宜空腹或饭后立即吃

一次食用不宜超过100g(约3~5颗中等大小),建议作为餐后1小时小点心,避免影响主食消化和血糖稳定。

额外提醒:不要反复冷藏或切块后长时间存放,易滋生细菌。

荸荠切开即食或当天吃完最为保险。

医生还建议:体质寒的人可在吃荸荠当天,加喝一杯姜茶,驱寒护胃。

总结提醒:不是所有水果都适合“吃多少算多少”,荸荠尤其要“带脑子吃”

医学共识认为:秋冬季节虽宜“润肺养阴”,但也要“避寒护阳”,尤其在饮食上要兼顾体质、时节与食材属性。

荸荠的确是好东西,但它的“寒凉性+淀粉高+寄生菌风险”这些特征,也不容忽视。

如果你正在服用抗菌药、肠胃虚寒、血糖不稳,或者刚刚感冒康复,那就建议你:

“暂别荸荠,过了立冬再说。”

当然,每个人的体质不同,以上建议不能一概而论。

如出现腹泻、胃痛、乏力等食用相关不适症状,建议尽早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明确是否与饮食相关。

养生不是“吃贵的”,而是“吃对的”。

看懂每一种食材的“性格”,才是我们在秋冬少生病的底层逻辑。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食品安全导刊》2022年第8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4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访谈资料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图片来源视觉中国授权。

参考资料:

《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食品安全导刊》2022年第8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38卷第4期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访谈资料

《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