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宁波人怎样过中秋?
又有哪些习俗沿袭至今?
我们一起来看看
↓↓
宁波人中秋“过十六”
全国各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宁波人却有“过十六”的习俗。宁波老话“天下中秋皆十五,唯独宁波在十六”,听起来颇有些与众不同的自豪。其中缘由,宁波民间流传着种种传说。
一种说法,是南宋宰相史浩(鄞县人)与其母亲的慈孝故事。清代袁钧在其诗《北竹枝词》写道:峰(指史浩)寿母易中秋,七百年中俗尚留;从此非时来竞渡,家家十六看龙舟。附记:“吾乡以十六为中秋,始于史忠定(史浩谥号)。”故宁波俗称中秋为“八月十六”。
另一种说法,则是当时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今杭州),史浩年年中秋从杭州回宁波与母亲团聚。有一年,因无法赶到宁波,只能在绍兴住一晚,第二天才到家中,谁知全家人还在等他回来过节。从此以后,宁波人就把中秋节延后一天。
其实,宁波人十六过中秋的典故还有“越王勾践孝母说”,“宋高宗避难说”,“戚继光抗倭说”,甚至还有与梁祝的爱情故事相联系的。
宁波古时中秋习俗
古时中秋之夜,宁波民间有拜月、祭月的习俗。是夜,圆月当空之时,在家中设几案祭月。将饼饵、水果等祭品放在供桌上,全家焚香罗拜,祈愿家人平安喜乐、团圆美满。
拜月之后,阖家老小聚在一起制作月饼。用木制的饼模压制塑形,做出来的月饼花色繁多,有月宫桂殿、蟾蜍兔杵、吴刚伐桂、嫦娥飞天等,皆构图美妙、花纹灵细,而且寓意吉祥。
月饼做成后,与家人分食品尝,馈赠亲友。《宁波府志》载:“中秋士人家置酒,酣燕玩月为乐,每至夜分乃止,以月饼相馈。”
宁波老话里的“中秋节”
中秋节在老底子宁波人的心目中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关中秋的宁波方言俗语委实不少。“立秋西瓜祓祓秋,八月十六度中秋”,立秋节家家户户要吃西瓜、脆瓜等消暑,俗称“祓秋”。“八月十六中秋天,月饼馅子嵌嘞甜;新米蜂糕(又称水塔糕)红印添,四亲八眷都送遍”。
宁波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八月十六大节肯,湖西河边看戏文”。“节肯”是宁波话“节日”的意思,这句俗语至今仍为一些老戏迷所津津乐道。
宁波民歌对中秋的歌咏也不少。《十二个月花名歌》:“七月栀子戴头上,八月桂花满园芳。”《岁时歌》:“七月西瓜吃芯子,八月月饼嵌馅子。”“七月乞巧穿耳梳辫子,八月中秋赏月采桂子。”
中秋,宁波人吃这些
中秋节,宁波人吃宁式月饼。宁式月饼饼皮较硬,大部分品种与苏式月饼相似,代表品种是苔菜月饼。 曾有宁波古人在历书中记载,每逢八月十六夜,总有一卷苔菜月饼出现在饭桌上。苔菜月饼入口鲜美、松酥喷香,甜中带咸,咸里透鲜,有苔菜的特殊香味。
镇海、北仑、象山一带中秋流行吃“水塔糕”。“水塔糕”是一种外表呈白色的、米粉做的糕点,也称“水沓糕”、“水拖糕”或“白米松糕”。宁波老话“馋痨幺麽水塔糕,八月十六等不到”,“八月十六水塔糕,九月初九重阳糕”。这两句说明水塔糕是宁波人过中秋的节令食品。
在宁波一些地方,米馒头是中秋美食和礼品。宁波话“馒”与“满”音相同,以“米满头”讨口彩。像锦缎一样雪白的圆形米馒头象征满月,其口感好,甜而不腻,滑中带黏,伴有微酸的酒酿香味。
中秋前后,正是桂子飘香时节,不少老一辈宁波人有做糖桂花的习惯。一层桂花一层白糖,甜蜜就在罐子里发酵。糖桂花制作完成后可以冷藏在冰箱中,之后煮汤圆、汤果都可以放。(来源:宁波文旅)